<progress id="vtf9r"><input id="vtf9r"></input></progress>
<acronym id="vtf9r"><rt id="vtf9r"><th id="vtf9r"></th></rt></acronym>
  • <code id="vtf9r"><video id="vtf9r"></video></code>
    1. <samp id="vtf9r"></samp>

      1. 中文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試行)》的通知

        日期:2023-10-08 作者:質量標準處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廣東農墾總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決策部署,統籌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旱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相關建設任務保質保量如期完成,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等建設規劃和技術標準,結合旱地農田現狀,我部組織制定了《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參照執行。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3年8月15日 

           

           

        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試行) 

            

          一、總體要求 

          針對灌區有效覆蓋范圍,無法通過建設蓄引提等水源工程保障充足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在作物關鍵生育期內實施補灌,可獲得較高產量的旱地農田,應在因地制宜開展田塊整治、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和地力提升工程建設的基礎上,著力強化應急補灌能力,分區分類配套完善集雨蓄水、節水補灌等工程設施,緩解作物出苗、孕穗等關鍵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努力破解卡脖旱,確保澆上救命水,兼顧防洪排澇需要,穩作物產出并逐步提升產能。 

          二、建設原則 

          ——堅持銜接配套。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等相關政策規劃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以下簡稱《通則》)等國家標準充分銜接、延伸配套。 

          ——堅持分區施策。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區域、不同地形、不同水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建設內容和標準。 

          ——堅持旱澇兼防。在突出應急補灌、抗旱保苗基礎上,兼顧完善防洪排澇設施。 

          ——堅持提質增效。根據不同資源條件、建設內容和保障能力,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產能。 

          三、重點區域 

          在《規劃》和《通則》確定的七大建設區域基礎上,綜合考慮不同區域氣候條件、行政區劃、地形地貌、降水情況、地表及地下水資源狀況、水利工程及水源保障條件等因素,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細13個建設類型區,包括東北平原低地旱作區、東北丘陵漫崗旱作區、黃淮海山地丘陵旱作區、長江中下游山地丘陵旱作區、長江中下游丘崗沖壟旱作區、東南山地丘陵旱作區、西南山地丘陵旱作區、西南高山谷地旱作區、西北黃土高原旱作區、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區、西北風蝕沙化旱作區、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區、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區。 

          四、建設內容及標準 

          針對現實條件和建設實際,主要采取集、蓄、補、節、排五類工程技術措施,即:工程集水(建設集雨窖、塘壩、澇池集雨工程)、保墑蓄水(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厚土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抗旱補水(建設抗旱應急機井、小型提水補灌工程等)、設施節水(發展噴微灌、管灌等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防洪排水(加大坡面防護和溝道治理,完善田間排水設施),使旱地高標準農田達到田平路通、蓄節并用、平急結合、抗旱防洪、穩產增產的標準,保障作物出苗期、孕穗期等關鍵生育期能夠進行12次應急補灌,同時有效防范暴雨洪澇,建成后畝均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具體建設內容和技術規范如下。 

          (一)田塊整治工程。平原區要平整田面并適當歸并田塊,實現田塊相對集中。耕作田塊的長度和寬度設計,應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有效土層厚度、耕層厚度、作物種類、機械作業、灌溉與排水效率等因素。加厚土壤耕作層,提高攔蓄雨水、蓄水保墑能力。丘陵山地區要合理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修筑梯田要因地制宜,山水田路林統一規劃,田塊之間互聯互通,坡面水系、田間道路綜合配套、優化布局。梯田要田面平整、田坎堅固,地邊埂高符合設計標準。梯田埂坎修筑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態環保。土質粘性較好的區域,宜采用土坎;易造成沖刷的土石山區,應結合石塊礫石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質穩定性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區,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 

          (二)灌溉與排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設集雨設施、截伏流工程、截洪溝渠、塘壩、水窖等集水工程,配套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提高應急補灌能力。東北平原低地旱作區、東北丘陵漫崗旱作區、西北黃土高原旱作區、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區、西北風蝕沙化旱作區、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區和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區保障1次以上應急補灌,其他旱作區保障2次以上應急補灌。地表徑流富集區優先建設蓄引水工程,地下潛流富集區優先建設截伏流等補灌水源工程;降水較豐富地區兼顧防洪排澇,完善田間排水設施;降水量偏少地區優先抗旱補水,建設抗旱應急機井、小型提水補灌工程等。 

          (三)田間道路工程。合理修建田間道路,便于機械化作業。道路通達率平原區100%、丘陵山地區90%,機耕路寬3m6m,生產路寬3m,在大型機械化作業區路面寬度可適當放寬。田間道路布置應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與田、水、林、電、路、村規劃相銜接,與溝渠、林帶結合布置,盡量減少占地面積,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并充分考慮將田間道路作為雨水集蓄利用的集雨面。 

          (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在東北、黃淮海和西北等大風、揚沙、沙塵暴、干熱風等危害嚴重地區,應注重建設農田防護林工程。農田防護林建設應綜合考慮耕作習慣、田塊走向,與溝、渠、路等田間工程相結合。合理確定林帶走向、間距、寬度和結構,同時合理選擇造林樹種、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造林樹種優先選擇需水量少、生長迅速、深根窄冠的鄉土樹種。根據需要開展岸坡防護、坡面防護和溝道治理,防御暴雨沖刷、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截流溝、排洪溝等田間排水設施。 

          (五)農田輸配電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應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需與當地電網建設規劃相協調,與泵站、機井、信息化工程等所需的強電、弱電相配套,配備齊全輸電線路、變配電裝置等設施。輸配電設施布局應與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工程相結合,符合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相關標準,保證用電質量和安全。同時,也可配備太陽能等新能源或其他動力發電機。 

          (六)土壤保墑和地力提升工程。應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措施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因地制宜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覆蓋、保水劑施用、免耕少耕、土壤深松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調節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作物生長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促進土壤養分平衡。 

            

          附表:分區域旱地高標準農田重點建設內容和標準 

        區域

        范圍

        類型區

        水資源約束條件

        重點建設內容

        建設標準

        東北區

        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

        平原低地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局部不足400mm,缺少蓄調水工程。

        建設集雨、截伏流、截洪蓄水、機井等補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間節水灌溉配套設施;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配套建設農田防護林。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丘陵漫崗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局部不足400mm,土壤保墑能力差,修建攔蓄水工程困難。

        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合理建設集雨、截伏流、截洪蓄水等補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間節水灌溉配套設施;做好坡面和溝道防護;根據實際需要修筑梯田、條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套建設農田防護林。

        1.應急抗旱能力:實現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黃淮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400mm—800mm,但時空分布不均勻,缺少攔蓄水工程。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合理建設集雨、截洪蓄水等補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間節水灌溉配套設施;做好坡面和溝道防護;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套建設農田防護林。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海區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長江中下游區

        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量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勻,缺少攔蓄抽提水工程。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合理建設塘壩、截洪蓄水等補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間節水灌溉配套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小型提水補灌工程;做好坡面和溝道防護;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丘崗沖壟

        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量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勻,缺少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開展土地平整,合理安排田塊整治和坡面防護工程;合理修建小型集雨設施,配套節水補灌設備;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東南區

        浙江、福建、廣東、海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1000mm以上,降水量豐沛,暴雨集中,土層薄,保水性差。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合理建設塘壩、截洪蓄水等補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間節水灌溉配套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小型提水補灌工程;做好坡面和溝道防護;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西南區

        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600mm以上,局部地區低于600mm,時空分布不均勻,季節性干旱嚴重。土壤保水性差,缺少攔蓄水工程。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因地制宜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坡面防護、溝道治理,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高山谷地

        年均降水量600mm以上,局部地區低于600mm,時空分布不均勻。土壤保水性差,缺少攔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整治坡耕地,合理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因地制宜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坡面防護、溝道治理,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西北區

        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

        黃土高原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土壤保墑能力差,缺少集雨、攔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實施坡耕地梯田化改造,建設小型水窖,配套集雨場、引水溝、沉沙池、淤地壩、取用水設施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抗旱應急機井,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調整種植結構,以水定種,發展旱作農業;配套建設農田防護林。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1天~3天暴雨3天排出。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土壤保墑能力差,缺少集雨、攔蓄水工程,水土流失及風沙危害嚴重。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加有效土層厚度,修建保水保土的埂坎,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配套集雨場、引水溝、沉沙池、取用水設施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抗旱應急水源,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調整種植結構,以水定種,發展旱作農業;配套建設農田防護林。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風蝕沙化

        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生態脆弱,土壤沙化,缺少雨水積蓄利用工程,水土流失及風沙危害嚴重。

        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配套集雨場、引水溝、沉沙池、取用水設施等。調整種植結構,以水定種,發展旱作農業;配套建設林草防護帶。

        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青藏區

        西藏、青海

        高山高原

        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局部可達600mm;缺少攔蓄引水工程。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因地制宜建設小水窖、小泵站,有條件的地方,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加大坡面防護、溝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我用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高山谷地

        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局部可達600mm;缺少攔蓄引水工程。

        修筑梯田、攔蓄雨水,增厚土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因地制宜建設截伏流、水窖等應急補灌設施,有條件的地方,修建高效節水應急補灌設施;加大坡面防護、溝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應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關鍵生育期應急補灌;

        2.排澇: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我用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


               注:其他相關重點建設內容和標準參照《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執行。 

        相關附件:

        主辦單位 : 農業農村部工程建設服務中心    承辦單位: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備05039419號-1    最佳瀏覽器模式:1024*768分辨率

        網站保留所有權,未經許可不得復制,鏡像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43號

        微信圖片_20200302175155.jpg

        微信公眾號

        精品呦交孩交videos,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成人免费的网站,欧美成人性a片免费观看办公室
        <progress id="vtf9r"><input id="vtf9r"></input></progress>
        <acronym id="vtf9r"><rt id="vtf9r"><th id="vtf9r"></th></rt></acronym>
      2. <code id="vtf9r"><video id="vtf9r"></video></code>
        1. <samp id="vtf9r"></samp>